來源:新華社
作為中關村的發源地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北京市海淀區聚集了大量高端創新人才和企業, 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各類市場主體提供信用服務,成為海淀區信用建設的工作重點。
隨著“放管服”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快形成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系、政銀擔企全鏈條激勵約束機制和協同監管社會共治的良好發展態勢,正成為海淀區信用建設的目標。自2016年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區)創建工作以來,海淀區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通過加快信用建設為創新創業助力護航。
近日,圍繞海淀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區)創建工作,針對海淀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最新進展,記者采訪了海淀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李長萍。
海淀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助推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提速
記者:海淀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整體情況如何?
李長萍:海淀區十分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近年來,結合“放管服”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全面創新改革,著力構建“1+2+4”的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格局,即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為基礎,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支力量,全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建設;加快形成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系、政銀擔企全鏈條激勵約束機制和協同監管社會共治的良好發展態勢。
記者:海淀區正在加速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有哪些針對科創企業的創新?
李長萍:近年來,海淀區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積極開展了四個方面探索,為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提供支撐和保障。
一是創新信用貸款產品和服務渠道,構建多層次投融資體系。2015年9月,海淀區推出專門面向納稅信用良好企業的“稅銀通”信貸產品。該貸款以企業的納稅信用和繳稅信息為主要放貸依據,且利息低、手續簡便,為優質雙創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選擇更加寬泛的信貸金融資源,目前已簽約88戶,簽約金額1.59億。
針對中小微企業普遍遇到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13年海淀區推出“海帆計劃”,每年選出一批發展前景好、信用基礎好的中小微企業作為“海帆企業”。截至目前,已審核發布三批“海帆企業”共1469家。
“海帆計劃”推出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區內金融機構紛紛推出面向“海帆企業”的專屬產品和服務。截至2016年底,僅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就累計為海帆企業發放貸款570戶,貸款金額71億元,其中信用貸款175戶,貸款金額26億元。
二是發揮信用報告在政府公共決策中的支撐作用,引導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在海淀區加快核心區自主創新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申報中,企業提供的信用報告是一條重要參考依據。近三年來,海淀區在217個專項資金工作中使用了4776份信用報告,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約11億元,促進了科技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
三是帶頭使用信用信息,探索信用采購新模式。目前,海淀區已實現重點領域主管部門在政府管理和服務事項中查詢、應用公共信用信息。今年將逐步實現全區各部門查詢、應用市場主體公共信用信息常態化,進一步擴大公共信用信息的應用范圍,讓市場主體公共信用信息成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參考依據。
以政府采購為例,我們明確提出對列入失信被執行人或重大稅收違法當事人名單、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記錄名單的供應商,拒絕其參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采購招投標等活動。同時強調了預算單位委托代理機構前,應查詢代理機構的信用記錄,優先選擇無不良信用記錄的采購代理機構,進一步規范采購代理機構的代理行為。
四是完善信用監管機制,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推動在生產、稅務、流通、中介服務等多個領域建立市場主體準入前信用承諾制度,將信用承諾納入市場主體信用記錄,作為事中事后監管的參考,并接受社會監督,實現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推動在安全生產、醫藥衛生等多個領域建立市場主體信用分類監管制度,依據市場主體的信用分類等級,確定相應的監管頻次和監管措施,實現有效監管。
記者:除了科創企業,對科創人員個人也有信用檔案嗎?
李長萍:科技型企業的員工流動性較大,對企業創新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例如:軟件型企業中工程師的離職,很可能會給企業項目帶來一定周期的停滯。有些企業的新員工以企業做跳板,在拿到進京戶口后就離職,給企業造成經濟一定的經濟損失和進京戶口指標的浪費。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重點從兩個方面著手加強科創人員信用體系建設工作。
一是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制度。海淀區整合政府、高校、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力量共享信用信息,共同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制度。其中科技企業人員信用檔案,將歸集科技企業從業人員的教育信息、職業信息、志愿服務信息、獲獎記錄、違法違規違約記錄等信用信息。分類研究制定科技企業從業人員認定和支持標準,將個人信用報告和信用檔案作為向各類科技企業從業人員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的重要依據。
二是開展社會協同共治。海淀區鼓勵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建立健全行業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和個人從業行為。推廣《可信中關村公約》成功經驗,支持社會組織發起成立中關村核心區可信聯盟,構建以“可擔責任的誠信”為核心的誠信機制,依法依約開展可信企業、可信產品(服務)和可信員工等認證工作。
信用建設重點領域亮點頻現
記者:海淀區如何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促進政務誠信?
李長萍:海淀區在政務誠信建設方面主要是推動落實信用信息公開公示工作和進一步打通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現象。
在推動落實信用信息公開公示工作中,海淀區通過積極建設“信用海淀”平臺,集中公示了全區各部門掌握的市場主體(企業和個人)公共信用信息、信用承諾信息、守信紅名單和失信黑名單等信用信息,開展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雙公示試點,實現了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目前海淀區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已歸集到區級“雙公示”信息3萬余條、市級“雙公示”信用信息17萬余條,實現了市級“雙公示”信用信息在海淀的落地,減輕了數據歸集的附加工作量,也提升了平臺數據實效性與完整性。
進一步打通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現象,一是對各垂管部門信用信息歸集工作,海淀區與已與北京市經信委建立了數據對接機制,通過數據對接機制將各垂管部門的信用信息逐步在海淀落地,同時將區級部門掌握的信用信息反補給市經信委,完成數據的同步共享工作。二是對區級各部門產生的信用信息歸集工作,海淀區通過區政務大數據基礎平臺的建設,整合政府部門公共數據資源,促進互聯互通,提高共享能力,實現政務數據、互聯網數據、運營商數據有效融合、深度共享,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實現政務信息互聯互通,為“放管服”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在促進商務誠信方面,海淀區有哪些做法?
李長萍:海淀區在生產、流通、金融、稅務、電子商務、中介服務業等六大領域,深入推進商務領域誠信體系建設。通過建立信用記錄、“紅黑名單”制度和分級監管等方式,有效凈化市場經商環境,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
一是建立守信激勵制度。在稅務領域,對轄區企業開展了納稅信用評級,評價等級分為A、B、C、D四個級別。對信用良好的企業,提供便利的服務,比如提供一對一的訂制式上門納稅輔導,提供綠色通道,有專門人員幫助辦理涉稅事項。
二是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區地稅對欠稅企業實行欠稅公告、阻止法人出境等措施。2016年至今,現成功對15戶欠稅企業的法人代表進行了布控,成功阻止4戶欠稅企業的法人代表出境。已有3戶企業結清所欠繳的全部稅款193323.89元,及相應的滯納金214235.94元。
從2015年至今,工商海淀分局累計將71021戶企業列入經營異常名錄。進入經營異常名錄不僅對企業信用和生產經營產生影響,而且在政府采購、工程招標、國有土地轉讓、授予榮譽稱號、銀行貸款等諸多事項中受到限制。隨著經營異常名錄知曉度逐漸提升,企業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截至目前,已有9886戶企業和877戶個體工商戶到工商局申請移出了經營異常名錄。
在中介服務業領域,海淀區外來人口眾多,房屋租賃需求旺盛。針對這一情況,海淀區建設了房地產經紀行業信息發布平臺,對房地產經紀機構、人員的業績量、投訴量、投訴率等進行了全面的統計和公示。對信用較差的企業及個人通過本平臺發布警示信息,目前已通過上述方法清理、整治、勒令退出了不合格中介機構80余家,并實現了對現有經紀機構和人員的實時監測。
三是發揮消費者社會協同共治作用。在食品安全領域,海淀區開展了開展“陽光餐飲APP”的建設工作。該系統以提高餐飲服務單位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和食品加工操作過程可視化為手段,以加強餐飲業誠信自律,提高我區食品安全滿意度為最終目標,通過陽光餐飲APP平臺,將企業的基本信息、評價信息、生產信息等向社會公眾進行公示,促使企業重視自身誠信建設,帶動行業的自律行為,形成企業自律、政府監管、公眾監督的工作機制,通過發動消費者的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監督,發揮消費者社會協同共治作用,使社會公眾和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共同參與到對餐飲行業的監督管理中,推動餐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進而促進區域的信用體系完善。目前已有2836戶餐飲單位上線APP,覆蓋率達到40.1%。自在安卓和ios兩個平臺上線以來,累計下載用戶達24124個,完成注冊的用戶4601個,最近30日內使用APP的用戶達18066個。
期待“海淀模式”為全國信用體系建設作出示范
記者:海淀區在建設信用信息大數據應用實驗室方面進展如何?
李長萍:海淀區已經完成信用信息大數據應用實驗室建設設計方案,我們將探索建立信用信息資源共享交換機制,充分調動市區兩級部門之間、區內各單位之間、政府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之間數據的共享交換。目前正在通過對接市級委辦局數據來逐步完成信用信息大數據應用的支撐。海淀區已經與北京市經信委建立了數據對接機制,區各垂管部門歸集到市經信委的數據正在通過市區兩級共享交換平臺落地共享交換中心。目前首批工商數據約170余萬條已落地,未來市經信委將逐步推送海淀區其他各垂管部門相關數據到海淀。
另外,海淀區也啟動了區政務大數據基礎平臺的建設,重新梳理和規范海淀區政務領域數據資源建設和共享模式,整合各種信息資源和應用,構建海淀區統一的政務大數據采集、處理、管理和共用的支撐平臺,為落實部門間數據共享、面向社會公眾的數據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除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數據以外,我們還開展與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合作,未來希望通過信用信息大數據應用實驗室,形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公共信用信息與社會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數據資源,在行業、區域的信用監測、預警、評價等重點領域探索信用信息大數據示范應用。
記者:海淀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面臨哪些挑戰?對海淀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未來有哪些期待?
李長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長期而持續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海淀區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信用信息開放共享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二是信用聯合獎懲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形成合力。三是信用監管制度還需要深入研究。
海淀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各種新興行業、創業企業集聚,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新興事物,結合實際推進社會信用建設是海淀區信用建設面面臨的首要問題。總之,打造更加誠信祥和的海淀,更加優良的企業發展環境,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希望探索符合區域特色的“海淀模式”,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全國信用體系建設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