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欺詐、合同違法、制假售假、偷逃騙稅、學術不端等誠信缺失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有序健康穩定發展的頑癥。有媒體報道,我國企業每年因誠信缺失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
面對誠信缺失,我國開始逐步建設社會誠信體系,《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也正在實施。然而,誠信體系建設絕不會一路平坦,必然會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誠信建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利公在《中國誠信建設狀況報告》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誠信建設存在“三多三少”,即道理講得多,實際管理的辦法少;單個部門的宏觀粗線條辦法多,相關部門齊聯手操作性強的辦法少;在不誠信者“可承受范圍”的辦法多,能產生“切膚之痛”的辦法少。針對當前誠信建設形勢,他呼吁應該特別重視“誠信管理”,打造失信者懲戒網絡。
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制度改革沒有跟上,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于失信行為采集以及懲戒的網絡缺失,難以形成有效的“誠信管理”。這就需要大數據技術來幫忙,通過大數據實現對于個體誠信行為的采集形成各自的誠信檔案,對每一個個體進行誠信評級,并將誠信評級發布到每一個能夠對失信者懲戒的終端上,以此來形成有效的“誠信管理”,做到讓守信者處處受益,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大數據是當前經濟領域的熱詞,其經濟價值更是被投資者所追捧,而其價值的本質是通過大量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對用戶群體行為的細分,而這也恰恰是誠信體系建設所需要的。可以說,大數據不是為誠信建設而生,但一定是誠信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專家學者解讀馬云那句“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時,阿里巴巴所擁有的大數據不止一次被提及,這是阿里巴巴金融夢想的最大依靠。同樣,“誠信管理”也需要大數據,對于個體失信行為的收集可以延伸到各個領域,地鐵逃票、拖欠水電費和法律判決拒不執行等都將記錄在案,同時懲戒方式也可以在各個領域實施,如貸款額度、購買飛機票和稅收等,從數據采集到數據應用,能夠實現讓誠信擁有價值。
在利用大數據進行誠信體系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個人隱私的保護。大數據能夠收集個人日常失信行為,但并不是說這些失信行為就要被公布于眾,哪些行為需要公布,哪些不能公布,這都要有一個準繩。并且,在個人誠信檔案使用中也應該分領域,比如有些領域可以閱讀完整的信用檔案,有些領域則不能閱讀完整檔案,需要對閱讀權限進行分級,可以建設一套與之相應的信用評級系統。
誠信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力,貴在持久,如水滴石穿一樣,通過誠信榜樣的正能量和典型的懲戒案例不斷將誠信建設工作推進。